索达吉堪布是佛学藏传人物,对于佛学有着极高的天赋。从小怀着慈悲之心。世间对索达吉堪布大师的神奇的传言非常多,也有人说他是佛祖转世。那么这些传言是真的么?索达吉堪布是谁?他又是谁的转世?本期的佛教人物就带你了解。
索达吉堪布,生于1962年藏历六月初四,甘孜炉霍下罗科玛人。师幼时即信佛,对三宝信心始终无退,师与生俱来对佛陀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每看到佛像唐卡,其欢喜之情由衷而发、无法言喻。对一切众生从小就有猛历的大悲心。
小时候,其家中邻里宰牛杀羊,根本不让师见,倘若彼见到,则死命地护住被杀动物,恳求勿杀。若见痛苦的有情,悲心油然而生,泪水不禁自流。师学龄时没有入校读书,而是为公社放养300多头牦牛,14岁才有机会进学校插读。当时以自学为主,仅用两年时间,即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初中毕业后,考入甘孜师范学校就读。
1985年,师舍俗出家,前往喇荣十三大光身成就圣地(色达五明佛学院)依止大恩根本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潜研教理,精苦修持。在三年内,对中观、般若、因明、俱舍、戒律等方面五部大论,善学善辨,业已通达。
后通过讲论、辩论、着论,而成为学院的大堪布。对《时轮金刚》、《大幻化网》、《大圆满》等密乘甚深之义,能善修善讲,证达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主要原因,师于传承上师与根本上师具有不共之殊胜信心。特别对全知无垢光尊者>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极其不共之信心。
从那时起十多年来,对藏汉学法弟子日日未断传讲显密经论、窍诀,尤其于1987年随法王及一万余僧俗,朝拜清凉圣地文殊菩萨,同发无上菩提心,共遵普贤行愿之后,对汉地四众弟子,深具大悲、大恩护持,志欲广弘正法于汉土,每叹末法时期圣教衰危,邪外猖蹶,不忍目睹。于是至勤至精,日夜操劳,日不缺讲,夜不乏译,呕心沥血,竟于英年便重病缠身,但从不愿多休息。讲经余外,一有空暇,便埋头于阅览经论之中。
索达吉堪布,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通过堪布资格考试,成为学院大堪布,不仅对五部大论精通无碍,对甚深密续也能善修善讲,证达不可思议境界。堪布以悲愿培养造就了大批佛学人才。
师深具慈悲与智慧,于国内外广弘佛法,普利众生,在国内外信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影响颇深。20世纪90年代起,随法王前往美、英、法、德等十几个国家弘法。从2010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港大、北大、人大等众多着名学府演讲,发起并参与主办多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众多知识分子进行交流,将佛教真理与当今科学结合起来,引导世人正确面对学业、情感、工作、人生。
师通过网络、光盘等现代化方式,将大乘妙法传至千家万户。师着作颇丰,令人叹为观止,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册(其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译作系列39册收集于“显密宝库”,着作系列31册收集于“妙法宝库”,讲座系列50册收集于“智悲宝库”,深受人们珍视与喜爱。
堪布所着《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做才是得到:索达吉堪布给你点滴加持》、《残酷才是青春:索达吉堪布教你珍爱痛苦》、《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你在忙什么》、《幸好有烦恼》等作品也深受人们欢迎。师多年来还对放生不遗余力,故被尊称为“放生堪布”,大师又发出“启动爱心”的倡议,救助那些可怜的人们,并大力倡导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
有一种说法:格琼活佛不是在监狱圆寂的,他从监狱中消失,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山洞中坐禅。有一天,法王如意宝出现在格琼活佛的光明境界中,对格琼活佛说:您难道忘记了我们两人的誓言?格琼活佛就此圆寂,转生为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上师的另一个前世是大译师贝若扎那。贝若扎那是西藏历史上最杰出的佛教大译师。他把许多契经和密续带入西藏并加以翻译,特别是三部大圆满法门中的两部:心部和界部。他小时候就显现许多神变,在虚空中飞行、在岩石上留下身体印痕以及预知未来事件。
【结束语】索达吉堪布的一生都在运用各种方式传播佛学,具有慈悲和智慧。对于僧徒的教导没有一天断传,连生病了耶不愿意多休息。可见他对佛学的传播之用心。
自从宁泽涛在仁川亚运会的一游成名,小鲜肉这个词就开始火了起来,大众的审美观也越来越偏向年轻化的小鲜肉啦,但是你我国古代却是有著名的四大美男子,可以说不仅外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析美男子的一切。
潘安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中牟县大潘庄。西晋着名文学家。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有政绩,太傅杨骏引岳为太傅主簿。杨骏被诛,被除名。他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孙秀当政,遂夷三族。
潘安在文学上往往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试图远离政治纷纭,全性保真而萌生淡泊名利,亲近自然,渴望自由,向往隐逸,享受闲居之乐的高雅情怀。
宋玉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兰陵王
高长恭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姿容很不错。高长恭担任将领时,亲自辛勤处理琐细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个瓜几个果子,也一定和将士共同分享。起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他的贪赃之事,被免除官职。等到讨伐定阳,阳士深在军中,担心灾祸到来。高长恭听说此事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于是求小的过失,用棍棒打了阳士深二十下来使他安心。高长恭曾经入朝而随从都散去,只有他一人,高长恭独自回来后,没有责罚他们。武成帝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令贾护买妾二十人送给他,高长恭只接受其中的一个。有一千金的债券,临死那天,把它们全部烧掉。
卫玠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其祖父卫瓘,晋惠帝时位至太保,父亲卫恒,官至尚书郎,是着名书法家。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着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永嘉六年(312年),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思梦患病
卫玠幼年时,询问尚书令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最终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中国古代美男标准
三庭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为上庭,从眉骨至鼻的下端为中庭,从鼻底至下颏为下庭,各占脸长的1/3。
五眼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发际,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睛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发际各为一只眼睛的间距,各占比例的1/5。
四高,第一是,额部;第二个最高点,鼻尖;第三高,唇珠;第四高,下巴尖。
三低: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必须是凹陷的;在唇珠的上方,人中沟是凹陷的,美男的人中沟都很深,人中脊明显;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共三个凹陷。
《无量寿经》中提到: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放弃国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门……本期佛教文化将为你介绍西方三圣是谁。
西方三圣是谁:西方三圣,就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佛像里面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叫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
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中文称“无量”,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之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放弃国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门,名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处所,请求佛陀开示说法,当时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泛地说出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恶行为,国土之粗劣恶浊或善妙殊胜,并应法藏比丘之愿,将所有国土的情况全部显现给他看。
当时法藏比丘,听闻佛所说的庄严清净国土,并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亲眼目睹之后,起发了无上殊胜的愿力。此时法藏比丘心地清净寂然安定,心意无所执着。以长达五劫的时间,思惟修习选择摄取了庄严佛国利益众生的清净行愿,如是思惟修习之后,亲往世自在王佛处所,禀白佛陀:唯愿世尊不舍慈悲倾听思察,如是我所发的誓愿,今日应当完全地表露说明发下了四十八大愿。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专一志向投注心意于庄严胜妙国土。其精进修行所感召的佛国世界,开阔广大无有障碍,超然殊胜独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国土久远恒长,无有衰恼无有变异。于不可思议百千亿那由他年岁久远劫来,积极培植菩萨无量的福德胜行。从不生起贪欲之心、嗔恨之心、恼害众生的心。不起贪欲想、嗔恨想、恼害想,不着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忍辱的力量坚固成就,从不计较抱怨一切劳苦。少欲知足,毫无染着嗔恨愚痴之念,心念住于三昧定意、恒常处于无为寂静,一切智慧通达无碍。没有虚伪谄媚邪曲之心,和颜悦色,柔软爱语,时时主动流露关怀问候的慈爱心意。勇猛精进于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愿,从来没有懈怠疲倦。专意追求清净纯白的善法,惠赐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上地庄严自我之身心,具足种种福德善行,令一切的众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观察世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远离所有粗恶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习一切柔软爱语、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弃国土舍离王位,摒除财色的欲望,亲身实践六波罗蜜,亦教他人行六度万行。无穷尽的时劫以来,积功累德。随着其所转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愿和所求,无量的珍宝库藏,自然显发应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觉真实解脱之道。或者示生为长者居士、富豪家族、权贵种姓。或者示生为刹利国君转轮圣王。或示生为六欲天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的功德多得无法称叹记数。口中之气芬芳洁净,有如青莲花香。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气普遍熏染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无缺,身相完好殊胜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无尽的宝藏、衣服饮食、珍妙华香、彩画宝盖、仪杖旗帜等装饰物品。如是等事超过一切世间诸天人民的功业福德,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梵语称“阿那婆娄吉低输”,现今在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着我,称念
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期愿假使当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安乐世界,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无余涅盘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当无量寿佛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
大势至菩萨。梵语称“摩诃那钵”,现今在极乐世界,是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菩萨。根据《悲华经》的记载,过去阿弥陀佛仍为转轮王时,大势至菩萨为第二王子,名字为“尼摩”。当时宝藏如来帮转轮王(阿弥陀佛)及第一太子(观世音菩萨)授记以后,第二王子也禀白佛陀说:世尊,如我种种所有身口意业清净无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观世音菩萨),刚刚初成佛道时,我必于当时首先请佛大轮。随着彼佛说法度众生所经历的时间,于其中间行菩萨道利益有情。此佛入涅盘之后,等到正法灭尽之时,我紧临其后,入补佛位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我成佛之后,所作弘法利生的种种佛事、我国土世界的种种清净庄严,以及入涅盘后,正法住世的时间,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的所有的,平等无差异。
那个时候宝藏如来告诉第二王子:你今日所愿摄取的清净庄严国土世界,必定如你所愿。你将于如是最殊胜的清净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于你发愿摄取广大殊胜清净庄严的世界故,因此命名你为“得大势”。结合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所收录的受记因缘一起来看,应当知道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行同愿,经过无量劫以来,彼此不相违背远离,乃至庄严净土,先后次第成佛,其所修行的功德也都相等。
《首楞严经》所陈述的念佛法门,尤其恳切重要:大势至菩萨禀白佛言:在我记忆中,于过去恒河沙数时劫以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位如来,于一劫之中相继成佛,最后一位佛陀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两个人,一人专心忆念对方,而另一人则专门遗忘对方,如此两个人,有时相遇有时不相遇,或者相见或不相见。如果如是两个人都彼此互相忆念,两个人互相忆念的心思很深,那么如此乃至于生生世世,就如同形影相连,不相违背远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慈悲怜悯思念众生,就好像慈母忆念最亲爱的独子一样。如果孩子要远离逃走,那么慈母虽然思念孩子又有什么用。孩子若是也能想念慈母,就如同母亲思念孩子一样时,母亲与孩子虽然经历多生,也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众生的心中,忆想佛陀思念佛陀,或者现生或者将来,必定能够亲见佛陀,离佛不远。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门,只要专心忆佛念佛,自然可以真心开显彻见本性。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这个则叫做“香光庄严”(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心本觉佛性)我本在初心修行的因地,以念佛之心,入于无生法忍。今日在此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修行的人,导归于西方极乐净土。佛陀问我证得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别的分别选择,只是一起收摄六根,净念不断一心念佛,而达到三摩地定慧等持的境地,此念佛法门实在是最殊胜方便、最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以念佛法门入于佛道,乃至修菩萨行,度化众生,都不离开这个念佛法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学习效法啊!
在福建南剑州有这么一个首诗“南剑四贤谁不知,才华横溢展风姿。德闳学粹杨时也,苦读勤修从彦为。”在中国著名景点中四贤祠是他们是旧址。明初改为延平府,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延平四贤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延平四贤”是上传承洛学,下开创闽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延平四贤中,杨、罗、李均为南剑州人氏,故早在南宋时,就已被尊称为“南剑三先生”。
在学术传承上,“南剑三先生”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他们先后致力于二程洛学的阐发和传播,为其后继者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
明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取士式,程朱理学正式被确立为“官学”,“延平四贤”的地位随即得到大幅攀升,被看做是上接孔孟、下传万世,具有存亡绝续继往开来之功的宗师性人物群体。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儒,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属今明溪县龙湖)人。[1]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祐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
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〇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历知刘阳、余杭、萧山三县,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
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罗从彦:(1072-1135)北宋学者,系南平东坑罗源村人,他拜学于杨时,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在南平筑室于山中,绝意仕进,体验天地万物之理,常聚于九峰山育德泉讲道。绍兴2年罗从彦61岁经朝廷特科授予广东惠州博罗主簿,64岁卒于武平县学,数年后由门人李侗为归南平罗源村里,世人称豫章先生。他的代表作有《遵尧集》。
李侗:(1093-1163)南宋学者,南平炉下乡樟林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拜学于罗从彦,他的祖父和父亲皆以儒学起家。李侗24岁从学于罗从彦,一心追求儒学真谛,数年后尽得罗氏所传,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一生不为官。隆兴元年(1163)年应福唐守汪应辰之邀,赴福唐讲学,不幸病逝于府治之馆。时年71岁,后归葬于炉下瓦口村。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别称紫阳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朱熹生于南建州尤溪县城毓秀峰下,以闽籍登绍兴十八年进士,任同安主簿。朱熹之父朱松乃李侗学友,绍兴23年他从同安徒步到南平,遵父志投学于李侗门下,尽学得李侗真传。而后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师。庆元六年(1200)朱熹71岁病逝,被追封为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其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诗集传》等。
【结束语】延平四贤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延平四贤”是上传承洛学,下开创闽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延平四贤中,杨、罗、李均为南剑州人氏,故早在南宋时,就已被尊称为“南剑三先生”。
更多“索达吉堪布是谁,索达吉堪布是谁的转世”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