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水晶杯。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时期器具,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后收藏于浙江杭州博物馆。杭州城北的半山一带是杭州的传统墓葬区,密集分布了历代古墓葬。
文物价值
此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较大的一件。我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捧在手里赞叹:“国宝!绝对的国宝!”
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战国水晶杯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中国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物背景
相对于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玉器文化而言,水晶以其晶莹剔透的物理属性,自古以来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至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水晶饰物则被赋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为善男信女佩带之信物。水晶清澈玲珑,兼有玉石相亲之雅。又因其莹如水、坚似玉,在古代被认为是玉的别属,所以有“水玉”、“水晶”、“千年冰”、“玻黎”等许多名称。
作为世界主要水晶产地的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制品出土。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细生动,春秋时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这些器物采用圆雕的加工手法,技术上较之仅为钻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艺难度更高。
到了战国时期,玉器的生产进入鼎盛阶段,随着玉器工艺和加工工具的不断进步,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国宝水晶杯的制作工艺水平能达到如此杰出的高度,是有迹可循的。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有哪些?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陶鹰鼎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再没有出过国。目前,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而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后母戊铜鼎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大盂鼎
大盂鼎(Great Yu Tripod),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二、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三、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四、本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五、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六、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七、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且年满60周岁、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并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地位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陶鹰鼎的发现
1957年的一天,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
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华县农民殷思义发现的这件国宝,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国家博物馆的刘钧评价说:“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陶鹰鼎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再没有出过国。目前,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而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更多“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水晶杯”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