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一般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的好处:
吊脚楼的好处有很多。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爱群居,住吊脚楼。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色古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屋,松明照亮,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民间传说的特点:
主要内容有人类起源神话、战胜洪水、人类再造、民族来源以及氏族祖先生活神话等等,它反映了土家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体现了他们原始朴素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即借助于想像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土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宇宙万物和日常生活各种神奇事物所作的解释,是原始人对社会和自然观点的总得反映。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一个流传比较广的古老的民间乐器合奏,历史相当的悠久,曲牌繁多,也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土家族的打溜子主要分布在龙山、保靖等地。那么,大家对于土家族的打溜子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打溜子的起源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从现今“月蚀”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故至今,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进入铜铁器时代,大约才换成了铜铁“家伙”。锣、钹这些乐器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摸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
打溜子的艺术特点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特征:
(2)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
(2)节奏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间以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和节拍变化常用1/4节拍转换,流畅自如,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趋动性。
打溜子的辉煌历程
1998年,仁和坪镇船山坪村“打溜子”第一次走出土家山寨,走进湖北电视台《人物春秋》栏目。
2001年获全省首届楚天蒲公英音乐金奖。
2002年“打起溜子迎稀客”在宜昌市首届中老年人文艺调演中获金奖。
2004年在江苏南京参加“全国少儿蒲公英大奖赛”,获银奖。
2007年南河锣鼓入选五峰中小学校本教材《凝视五峰》。
2008年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表演。
2008年参加全县民间艺术调演获金奖。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09年打溜子艺人简伯元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被邀请参加澳门元宵庆典。
土家族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作为音乐学中音色旋律学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民族文化标本之一。
更多“土家族吊脚楼”的相关资讯请关注酷奇网,我们讲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